

周日。去找學長學姐,故其名是為了拿電腦,實際上,買了一包咖啡豆,想去孝敬兩老。自備了「好日子」牛奶,帶齊器皿到他們的新家。
回到家,學姐說肚子餓,要先外出吃飯,回來再喝咖啡,后來去了她說的「顛覆鍚米山新村人的舊街場咖啡店」。
她說,這個號稱消費文化商業下的產物,讓加影鍚米山新村的老人家有了不一樣的夜生活。
他們不再流連舊式咖啡店、美食中心,他們每天晚上九點多,就盤踞在這個大馬消費文化產物下,翻閱著夜報,喝RM2.30一杯的白咖啡。
在大馬這個發展中國家,全球化的商業核板式的消費產物如星巴客的市場消費群就難以鎖在這群吃飽沒事做、空等閒、借助只會荼毒閱聽人思維的夜報來消耗晚間空餘時間的新村老人家。
在這個消費文化產物下,我們每人各點一份餐飲。
當我在想加點雪糕而又要求等用餐完后再上桌時,服務生竟然「要求」我用完餐后再加點好了,否則廚房忙不過來無法根據要求而提早上桌。
我以無聲息地嘴形對著學長說了一句「麻煩」,服務生馬上回應說不會麻煩啊,因為他們真的無法確保餐點上桌的時間性。
我反問,這是你們的服務嗎?他還是那句「廚房忙不過來......」雖然如此,他還是很有禮貌地在離開前把點菜單收回去。
學長說:這是沒辦法的,因為這些都是消費文化模式。像這種連鎖店的經營模式,只能刻板地根據一種模式進行工作。
我說:那和機械有何分別?他說,對啊!這就是一種機械式的消費文化。
以后,我的咖啡店絕不會開連鎖,也不會請這種服務生。
他們就開始笑我:嗯....以后你咖啡店的顧客永遠都是那三五幾個固定的粉絲,坐著裡面等上半小時,等你慢慢磨咖啡、慢慢用虹吸式煮單品咖啡...
我說:本來就是啊!進來喝咖啡的,當然不應為了赶...喝咖啡是品嚐。
后來,去他們家,我真的開始慢慢手磨咖啡、煮熱牛奶,手打奶泡....弄了兩杯拿鐵。(大約也才花了20分鐘)
喝畢。他們說:果然真的很好喝。跟星巴客有得比嘿!
我說:拜託!我的咖啡怎能和星巴客比呢?我這可不是機械式的消費文化產物。